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学校“8050”计划,适应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建成安全有序、教学平稳、团结向上、特色鲜明的智慧工训, 更好地发挥工程训练中心优质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经充分调研与讨论,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建设成绩

中心秉承学校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思想,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围绕中心职能,在实训教学改革、安全管理、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服务地方、队伍建设、基层支部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三五”期间,中心基本建成传统制造、现代制造、电工电子等27个类企业化实训平台,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值约2200万元,初步具备了工程教育的公共教学平台,并在适应智能制造、大数据、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国家新型战略人才培养需求方面进行了平台建设的初步探索。

2.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根据现代工程需求,结合我校各学科设置、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各专业的特点与共性,研究各课程实践内容、方法,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整体化设计,形成了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工程综合、工程创新四层次的分阶段、模块化教学体系;探索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中心面向13个学院,近60个学科专业,开设8门课程,开设模块30多个。每年承担实践教学学生人数约5000人,约30万人时数。 “十三五”期间,教师发表教研、科研论文55篇,其中三级及以上期刊13篇;主持校级及以上研究项目24项,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5 项;获“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3.安全管理规范有序。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开展阶段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强化设备维保与安全日自评,确保教学设备安全。加强教学各环节的安全教育,对每期实训学生进行“安全员”袖章佩戴责任仪式教育,开设课前线上安全实训知识自学与测试等,强化学生的安全知识与责任意识。进行部分实训区的布局调整,营造实训现场环境的绿色文明。加强技防力度,研发安装“工训教学现场实时评价系统”,智慧管控普车现场旋转设备。疫情防控期间,超前谋划、周密部署,教学工作预案与安全预案同步制定与实施,保证了实训教学平稳运行。

4.产学研工作取得进展。依托机电工程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平台;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深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十三五”期间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 项。开展“3+1”校企合作项目,安排教师带学生赴企业驻厂实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中心人员针对疫情防控研究设计人体红外测温仪,并联合企业实现了产品的诞生,服务于多个学校、社区、企业的安全管控;自制教学仪器“浆膜制备仪”,在专业学院教学中得到应用。

5.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成果丰富。中心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指导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十三五”期间,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4项,其它各类学科竞赛省部级奖项56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完成校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 项。

6.师资队伍稳步成长。中心现有教职工32人,另聘用劳务派遣4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5人, 5名青年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有70余人次教师参加FMS柔性制造系统培训、清华大学创客教育联盟、企业生产实训、高校教学与创新交流培训等各种专业培训活动。“十三五”期间,中心教师在各级部门举办的技能大赛和教学大赛中共获奖27项,其中市厅级以上奖励12项,校级奖15项;获得第一主持发明专利10项。

7.基层党支部建设成效明显。强化支部政治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通过组织专题学习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凝心聚力,为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获得南通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案例1项。在中心大厅营造思政环境,展示九期“光荣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成工程兴趣培养党员服务站、党员之家、中心发展简史展室,为支部党员骨干开展学习、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在支部的建设引领下,中心党员展现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良好风貌。

(二)存在问题

1.建设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强。工训现场装备缺少安全生产、教学状态的智慧管控,需加强智慧工训建设经费投入,以更好地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混合式教学和安全管控的需要;实训现场现代企业制造场景建设少,普车实训区、铣刨实训区部分设备陈旧,需进一步更新改造。

2.教学方法、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逐步深化;传统的实验、实习、训练项目在训练模式与内容上有待改进与提高;现代工程训练项目及课外创新项目需要在规模与深度方面进一步提升;精品课程、在线课程等教学建设项目较为薄弱。

 3.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需要持续建设和优化。“十三五”规划中人员编制达到60人的目标没有实现,中心多次进行博士招聘未果,加上中心近两年退休2人,离职1人,调离1人,在读博士5人,人员数量不足。中心实验岗位的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承担实训教学却无教师资格证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有4位临时用工长期聘用在教学岗位,尚缺乏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面临形势

当前,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科关注新产业、新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很多内容超越了传统工科的内容范围,对工程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有的工程训练体系显然难以适应。传统工程训练中心升级,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成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工程训练的教学改革理念、内涵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工程训练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升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开发基于工程案例和项目的创新课程,吸引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梦想,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舞台,是对工程训练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省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大工程教育思想,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德树人,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规范实训教学和管理为手段,围绕学校“8050”计划,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以建设安全有序、教学严谨、团结向上、特色鲜明的智慧工训为愿景,以国家级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流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为参照,找差距,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发展理念原则,结合中心实际,精准定位,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为实现学校“8050”计划,彰显南通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完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全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成安全有序、教学平稳、团结向上、特色鲜明的智慧工训。

具体目标:

1.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适量招录硕士或校内调动,建成一支40人规模的工程训练教师队伍,其中硕、博士学历学位占比75%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含技师)占90%以上,其它职称控制在10%以内。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学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获奖25项以上,其中,获市厅级以上奖励10项以上。

2.落实实践教学任务,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合理安排年度各学院专业班级的实训时间、实训模块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实施工程认识工程训练ABC”创新训练电子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围绕一流本科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精心打造“课程思政、安全”融入一体,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线上、线下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参加校级及以上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的申报。赛教结合,打造工程训练教学的特色和亮点,积极参加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和申报。做好课程教材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落实《工程训练》或《工程认识》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力争出版自编教材。

3.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竞赛,在国内相关赛事中刷新获奖记录。坚持以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为载体,吸引和培养一批拥有创意、兴趣、乐于分享又勇于创新实践的大学生创客精英,力争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5项以上。

4、协同专业学院专业认证工作。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完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建设,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方法等改革,为专业学院的专业认证做好服务支撑。

5、建立科研团队,促进学术研究发展。根据中心人员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组建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每年参与教研、科研项目8项以上,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2项以上,横向课题2项以上,每年发表论文1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占比20%以上,每年申请发明专利6项以上。

6、加强合作交流,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加强与标杆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交流共建,与国内综合性大学工训中心建立联系,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合作推动发展。

工程训练中心“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项

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技能大赛和教学大赛获奖

25项以上(其中市厅级以上10项)

预期性

2

申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校级及以上2

预期性

3

创新创业、工程训练教材

1

预期性

4

研究项目

每年参与教研、科研项目8项以上,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2项以上

预期性

5

发表论文

每年发表论文1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占比20%以上

预期性

6

横向课题

每年参与横向课题2项以上

预期性

7

学科竞赛

省级及以上奖项25项以上

预期性

8

发明专利

每年申请6项以上

预期性

五、任务举措

(一)引培并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中心教师在职攻读学历、学位和参加相关进修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现有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加跨工种的学习和等级考核,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强化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科研、服务地方、专利申请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根据实践教学需要,邀请企业专家到中心,对教师开展现场培训与指导组织开展工训示范教学活动、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每周一次的骨干教师教学研讨、分享会,加强创新创业工作室、工匠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能力。

(二)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工程训练体系

依据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要求的设备种类、数量和规格,逐步完善符合现代化制造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工程训练体系,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和课程体系,使设置训练项目和课程逐步涵盖全校文、理、工、医等多数学科。推进落实智能制造生产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打造虚实结合的工训场景。改善各实训区的教学条件,包括地面平整,布局调整,设备更新等,使实训区教学环境符合现代企业7S管理标准。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个性化、开放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且适应学科特点的系统性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创新、实践、协作为宗旨,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基于学科竞赛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综合工程素养。

(四)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

坚持注重过程、精细管理的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做到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确实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做好常规教学检查,以查促进、以查促改、以查促管;严格执行中心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时掌握教学运行状况;不断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教学文件和教学规范,不定期对教学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听课和不定期巡视等手段,对各实训环节教学情况进行监管,确保教学平稳有序运行。

(五)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赛教融合,以教备赛,以赛促教

瞄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有影响力的竞赛,将竞赛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以创新为导向,以兴趣为纽带,打破专业、技术、人群壁垒,以实践、协作、开放、分享为理念,将创客文化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助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六)保障实训安全,物防技防人防协同

继续采取仪器设备管用结合、人机固定的方式,安全责任到人,切实保障实训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定期对实训区和重点部位加强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加强旋转设备的智慧管控,建设智慧安全管控平台;继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系列安全教育与消防演练等活动,增强全体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修订和完善工程训练教学安全行为规范,以更加安全规范地开展日常教学。

(七)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提升团队科研水平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心主力教研和科研团队;创造条件鼓励中心教师与学院教授联合申请课题、研究开发项目;积极与企业合作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参与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中心的资源优势,为中心职工和学院师生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平台支持和优质服务。

(八)开展校际学习交流,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注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结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立项,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柔性互动,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积极组织参加和承办各种会议与大赛,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使中心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示范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六、实施保障

(一)思想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武装,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锤炼坚强党性。切实加强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中心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作风正、干实事、讲清廉、有绩效的工作氛围。继续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步建设“党员之家”、“职工之家”,夯实党建基础工作,为职工创建温馨驿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心规划的宣传,党员骨干、全体教师参与到规划制定中来,根据自身和中心实际,制定个人五年职业规划,人人为中心、年年有幸福,大力营造团结向上、勇于奉献和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二)条件保障

1.人员条件

加强中心队伍建设,通过学历进修、外出参观、轮流培训、到企业交流学习、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等多举措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由核心骨干领衔,博、硕士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为一体,热爱实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教学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和管理理念科学,服务能力强的管理队伍。同时需要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中心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考取教师证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2.资金条件

适度增加经费,对部分老化的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更新,适量补充完善现代工程训练体系和智慧工训建设需要的小型化设备。同时,中心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项目,主动寻求校企合作,争取企业捐赠和共建联合实验室,为中心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条件。

(三)制度保障

 建立中心班子集体领导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担当机制与体系,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中心主任对人员、经费、设备等教学资源实行统筹调配,充分保障资源共享、人员合理流动和开放运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负责教学体系建设、教学任务落实、教学有序运行。分管安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副主任负责中心的安全管理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工作。建立健全教职工考核评价机制,制订绩效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绩效奖励分配的重要依据。

中心严格执行学校《实验室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努力提高各类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和贵重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学校的投入产生最佳的效益,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