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内涵的沿革

(1)课程发展的沿革

本课程由“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等课程发展而来。1996年前金工实习作为金属工艺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强调金属工艺学课程中传统知识和技能的实践;之后,在金工实习中,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知识,在传统金工实习的基础上,注重现代制造技术的实践;2010年以成立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契机,形成了由机械、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等多学科内容组成的综合性工程训练课程培养模式,从单一技能训练为主,向深化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2)课程设计思想的沿革

将课程设计思想从面向机类、近机类学生的单一分立实践训练向培养各专业、按现代工程需求的大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转变,结合我校各学科设置、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各专业的特点与共性,研究各课程实践内容、方法,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整体化设计,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分层次(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工程综合、工程创新四层次)、分阶段、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为贯穿大学阶段的工程制造能力学习和实践逐步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如:

工程认识和工程训练模块建立现代(先进制造训练)与传统(基础训练)相结合,创新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基础性相结合,拓展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动手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强调“点面结合”,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训练单元进行自主设计的“点”上创新活动,增加工艺设计单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设计或撰写创新思维报告,实现“面”上创新。

工程综合、工程创新训练模块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创意向课外延伸,课外灵感向课内反馈,多层次、多渠道鼓励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学科活动、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各个层次的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贯彻CDIO思想,贯穿素质的培养,教师结合工程命题或学生自主命题,学生自主组成项目团队开展调查研究、设计、实践,并通过开展集体立项评审、方案论证、结题答辩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逐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系统级概念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工程经济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群体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要求,为增强实践项目的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解决学生量大面广、训练项目增多、课时有限的问题,保证教学跟踪科技发展前沿,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丰富了软硬件资源,如:

在线考试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网络平台、五轴加工中心及网络仿真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逆向工程等。

(3)教学组织模式的沿革

课程从原来的单向“指令式”向“开放式”教学组织模式转变,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教学项目,实行“预约-审批”方式,使学生自主互动管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早地接受跨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4)教学管理的沿革

课程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模式,完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学校、中心、实训部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自检、互检和抽检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系统;建立了由社会、学校、中心、学生等多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从而搭建工程训练中心配套、完善、优化的绩效化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实践教学理念的贯彻。

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保证机制中,强调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相互检查、督促。建立课程建设与规划机制、教学质量检查机制(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质量保证机制(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将各层次的师资队伍培训纳入工作规划;制订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予以实施;加强对学生的作业、实践报告和考评环节的规范化操作;实训部组织对指导教师定时听课,定时讲评,定期考核,确保教学环节的落实。


2.课程实践基地的沿革

上世纪五十年代,课程由机械系金工教研室老师负责开课,教学车间由机械工厂配合建设,实习任务由机械系金工教研室和机械工厂的教学车间承担。

2004年南通大学组建后,学校投资3500万建成了具有16800平方米的工程训练教学大楼,实习设施、设备由文峰校区原来部分迁入,增添了12台数控车床,期间实践基地作为机械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一部分,作为我校工科类学生的制造实习场所。

2010年整合优化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纺织成立了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同时成立了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相继又建设了潜水、车模等创新实训模块,加上与学院共建实训平台,总建筑面积达到28800平方米,中心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

中心现为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金工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单位,承担工程训练改革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和《工程认识》、《工程训练》教材建设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已成为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实验;所编教材《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已列入科学出版社重点建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