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理念:

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贴近现代工程实际的实践训练为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构筑以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载体、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文化、适应现代企业岗位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以实现专业、学科交叉的综合工程训练为出发点,打破院系壁垒,集成和优化机械制造、电子电气、现代交通运输、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和经营管理等学科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立由工程基础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对接产业需求、学科复合的工程训练平台。着眼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整体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实现一般学生有创新培养基本训练,优秀学生有创新项目施展空间的目标,使学生的工程意识、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1.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人文与理工贯通,实践与理论并重,彻底改革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工程训练是本科学生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是对于文、管、经贸等看似与工科并不相关的学生,接受一定时间的工程认识实践和训练,对他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也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心应该成为全校学生的技能训练中心和素质教育基地。

2.中心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和横向的相互渗透和有机地结合,将工程认识体验、技能训练、工程综合创新设计训练等环节有机地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工程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得到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和提高。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方位(市场、环境、系统、管理、质量、效益)、综合式(设计、制造、控制、管理)、开放型(面向全社会,面向学生培养全过程、全天候,并为教学、科研、成果孵化、人才培训、终身教育提供服务)的工程训练平台。

4.将离散的认识性实验、实习和相互独立的实践环节变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5.将过去单纯的技术训练变为集现代管理、人文素质和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系统训练。通过系统、集成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将必修、选修,课内、课外训练项目相结合,倡导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自由组合、自主开发、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过程,获得创新乐趣,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建“纵向及顶”、“横向达边”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纵向及顶”,即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逐步进入该领域学术前沿;所谓“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教学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实现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三个转化: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方向的转化;由单机单技能培训向部分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化。

建立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新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基础性相结合,拓展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动手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

(1)工程训练的观念转型大学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设计型、研究型和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达成培养目标的引导,要进一步瞄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不同学科学生实现工程认知和工程训练的重要性。

(2)师资队伍的能力转型对于教师需要形成一支三师型的师资队伍,以便根据工作需要,承担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指导)、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任务,以适应中心转型的需要。

(3)训练内涵的方向转型从以单机训练和工艺训练为主、师傅带徒弟的训练方式逐渐向以工程项目驱动为主流的教学方式转变。借鉴国外顶尖大学的经验,在教学过程综中,实现对学生进行较大数量的工程和研究型项目指导,通过较多类型的综合型项目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系统思维的方法、综合工程能力和培养质量。

(4)训练环境的准企业转型原有的理科实验室并不是工程训练中心的理想教学环境。中心需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突出现场、突出训练,突出实践,突出一线,突出基层的准企业、准工程化的综合型训练平台,需要完善中心教学管理网站的功能,让学生能够在层次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主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训练平台,进行企业或工程实用知识、能力的学习训练。

2.优化教学体系

进一步完善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工程综合—工程创新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层次设置系列训练模块,可针对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知识学习和能力、素质训练。

3.完善考核办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综合评定办法,统筹考核实训过程与实训结果,对学生的实践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4.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实践教学理念的贯彻。

5.搭建校企平台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学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激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针对性的技术开发,让学生参加到中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发中,促进实践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相互转化。